会员中心 | 我要投稿 | RSS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信息 > 学术交流

从CMA往事臆测CNV SEQ未来

时间:2022-03-11 14:47:23  来源:  作者:

      最近遗传检测领域最引人瞩目的大事,应当就是CNV检测技术的争议了吧?临床口,技术流各路大神纷纷发言,大家一起探讨,互通有无,让我等普通人实实在在经历了一番知识的洗礼,获益良多。乍看上去有点眼熟,和10几年前CMA刚出来的时候很有几分神似。

      CMA刚出来的时候,因为比核型精确,比FISH全面,自然也是蛮拉风的。而且aCGH的生产平台也简单,很多厂商都有产品出售,宣传推广的力度自然也是不差,我也被邀请去讲了一些经验,和业内同行们混了个脸熟。不过呢,落到临床上一直不温不火。很多单位都是买了以后做不了几次就放一边了。像我们单位就我所知就有三套,无一例外地都是风光无限地引进,然后静悄悄躺在角落里积灰。

      要说原因,aCGH的实验,分析和解释上都有点问题。

      芯片刚出来的时候,实验还比较复杂,也没有全自动的设备,试剂稳定性也不算太好。实验做得不好,相应结果的可靠性自然也就欠佳,往往还会有很多模棱两可的结果出来,让人总是不敢放心。所以那时候芯片查到结果后,都会有一个标配的验证过程。有用fishmlpa,甚至还有用另一款芯片来验证的。

      因为结果不稳定,所以分析中要考虑的因素也就更多,再加上数据库和分析流程也没有现在那么完善,分析过程就成了非常头疼的事,一个结果分析一整天还出不来也是常有的事,让人厌烦。

就算好不容易分析完了,出了报告,临床上也很难使用。当年遗传学专业人才比现在匮乏得多。记得在我毕业那年,整个广州诸多高校中,正经拿遗传学博士学位出来的好像就只有一俩个。瞅着报告上一大堆听都没听说过的疾病名称,临床医生显然是抓狂的。

      这样的情况下,芯片平台的没落几乎就是必然的了,CGH、MFISH、SKY等等好技术的消失也都是殷鉴不远。如果没有后面发生的几次改良,也许基因芯片就会和历史上无数的不出名但非常牛x的技术一样,很快就会被扫到历史的故纸堆中去了。

      说到改良,首先要提到的是遗传检测与一般检查的不同。像血常规、生化之类的检测,因为每个人的状态总在变化,所以只需要对本次样本负责就好,检测可靠性的要求实际上并没有这么高,波动了也不打紧,过阵子再复查一下就好,相信做过体检的都有这样的经验。而遗传检测则是跟着受检者一辈子的,一旦出错那就是错了,不被人告死、赔死、也会被人怼死。所以搞常规临检的转遗传检测总会有那么一阵不适应,转头跑回去的也不少。做遗传的人个个都像处女座,总是小心小心再小心,一个结果如果不能得到双线验证,那是绝对不敢发的。因此早期的芯片那真是既麻烦又增加工作负担,不受人待见是再正常不过了。

      最重要的改良,就是增加了SNP信息。SNP信息本身就可以通过基因型来推测重复、缺失、或者AOH再加上测量出来的拷贝数信息,一次检查就有了两个结果。这两个结果就相当于做了两次,能够互相印证,于是大部分的CNV结果终于可以不用再验证了。基因芯片也终于第一次具备了临床一线检测技术的基础。

      再有就是增加技术的冗余度。我特别喜欢冗余度这个概念。比如PCR试剂吧,设计规定退火温度是55℃可是架不住设备不稳定啊,如果你这个实验只能在55℃才能做得出来,多一度少一度都不行,那肯定卖不好。哪个用户拿回去做得不准,一定不会说自己设备不行,肯定说你的试剂不靠谱,一传十、十传百,口碑就烂大街了。所以当年做试剂研发的时候,没日没夜地就是调整试剂成分,务必让退火温度在50℃~60℃都能做得出来。我们那时候搞的FISH试剂,规定37℃杂交过夜,但是室温过夜或者50℃过夜也能行,就是因为经常有好心的实验室管理员一下班就关电源的,当然还有水浴箱多年没校准温度不准的。无缘无故被客户骂过几次之后,索性改了体系,随你怎么折腾,你只要别搬到冰箱里去,都能做得出来。你安心、我也省心。这些就是冗余度、或者宽容度的概念。好的检测试剂要考虑到各种不着调的用法,冗余度必然得是高的。

      说回CMA吧,厂家做的另一个改良就是增加探针数目,最早是40k的探针数目,然后是60k180k750k900k1.5m、还有更高的实际上1.5m40kcnv检测能力上高多少呢?其实没多大区别,反正致病性的cnv公认的也就那么不到100种,做40k都已经多了,往根子上说其实一样。增加的探针主要还是体现在冗余度的扩展上。原本3个探针检测一个位置,万一有一根探针杂交效果不好,结果可能就不准了;现在我增加到30个探针,就算有10个探针歇菜,剩下20根探针足够解决问题了。所以检测的稳定性、可靠性都增加了。起码看上去更靠谱了,实际上也就只是看上去更靠谱而已,因为原本3根探针的年代,借助强大的算法,结果也是很靠谱的,只不过普通人看上去不放心罢了,不过很可惜实验室里面的主要是普通人。

      以上两个改良对CMA技术本身其实帮助不大,检测的还是那些东西,没有这些,老老实实照着说明书细心操作,凭着厂家的高大上算法,照样能出来一样的结果。照我看,完全就是因为市场的需求,操作容易了,结果直观了,客户就欢迎了。所以好的东西不但技术要好,贴合市场需求也是必须的。自己算法超强,成本下限不断刷新,用低价来提升需求对于遗传领域其实帮助不大,多数医院还是事业单位,安全第一、利润第n。客户搞不明白、做不好、不信任你,最后就不敢要,谁都落不着好。等到市场成熟了,大家认可了这个技术以后,再来简化设计也不迟。就像现在的芯片,又走回低密度了,asa好像只有300k吧,一次能做96个样本,据说蛮受欢迎的,因为大家经过高密度的洗礼,已经明白,多了这么多探针也没啥帮助,还不如省钱;况且实验也稳定了,有些还有了全自动设备,便宜、做得好、又有了基础看得懂、能理解这么做的意义,自然市场就跟着你来了。

      NGS我只是入门,就不往下班门弄斧了。以上只是我根据这些年来使用CMA的感受想到的一点浅见,希望对NGS检测技术的开发者能有一点帮助。

来顶一下
返回首页
返回首页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 匿名发表